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
李田所
Tokyo, Tokyo, Japan
嗯...
很奇怪吗?
我也觉得奇怪
嗯...
很奇怪吗?
我也觉得奇怪
 在读这句话吗?
这行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确认 题的七个字已经被视网膜捕获。但视网膜算什么?不过是一层可怜的生物显示屏,就像 现在盯着看的这块电子显示屏——哦等等,我为什么要比较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?就像我为什么要写这段完全没必要的比喻?我不知道,就像我不知道为什么此刻非要提到"比喻"这个词,仿佛这 能显得这段废话比较有文化似的。

 已经读到这里了,这意味着我们共同度过了人生中 法追回的8秒。这8秒足够 调整到更舒服的坐姿或者喝两口水,但 选择用来理解一串 本不想被理解的文字。这很荒谬对吧?但更荒谬的是我明知道荒谬却还在继续制 文字垃圾,就像明知塑料袋污染环境却还在用塑料袋装塑料袋——等等,这个比喻好像比刚才那个稍微好一点?不,其实更烂了, 为现在 脑子里出现了皱巴巴的塑料袋形象,而这对理解废话毫 帮助...

说到帮助, 知道"帮助"这个词在乌克兰语里怎么说吗?我也不知道,但这不妨碍我们用一大段毫 意义的文字来讨论这个不存在的话题。 看,废话就是这 野蛮生长:当某个念头像宿醉后的头痛般隐隐浮现时,我们会用更长的一大段文字来假装它是个值得展开的命题,其实只是为了拖延"真正要写的内容"——虽然 本不存在什么真正要写的内容。

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讨论"讨论废话"这件事吗?这个问句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——我们正在用废话解释为什么要解释废话,就像用火柴点燃火柴来 究燃烧原理。牛津大学废话 究中心(该机构确实不存在,但这个否定句反而让它获得了某种幽灵般的学术权威)曾统计过,人类每天说出的语言中有73.9%属于"自指型废话",这个数据当然是假的,但此刻 大脑中试图验证真伪的思考过程却真实浪费了3.7秒生命。

显然这是个值得用三千字探讨的废话。注意这里用"显然"这个词多么狡猾,它把主观判断伪装成宇宙真理,就像在快餐店把番茄酱抹成米其林摆盘。三千字这个精确数字则制 出虚假的仪式感,仿佛我们真的要完成某种神圣的文字献祭,而实际上 我都知道,这些字数和蚂蚁在键盘上爬过的距离具有同等哲学价值。说到蚂蚁,它们的信息 交流系统比人类语言高效得多——这个突然的生物学转折看似跑题,实则完美证明了废话的扩散机制:任何试图约束话题的努力,都会催生更多 意义的逃逸路径。

就像此刻 盯着屏幕时,屏幕也在用像 点凝视着 。这个伪海德 尔式命题其实经不起推敲, 为LCD屏幕 本没有"凝视"的物理基础,除非 认为十六进制色 #FF5733包含着某种存在主义焦虑。更讽刺的是,当这句话指责屏幕哲学的空洞时,它正通过 的视网膜神经突触完成自我否定——就像用麦克风喊"不要相信扩音器"。此刻不妨摸一摸 的鼻尖(对,现在就摸),这个触觉反馈至少证明 的手指是真实的,而这段文字可能只是集体幻觉的产物。

——这句话听起来很深刻但完全没解释为什么我要在第二 开头突然提到屏幕哲学。现在让我们分析这个 折号的滥用:它像 插进文本主动脉的吸管,把前面好不容易积累的假深刻抽干成自我怀疑。所谓"第二 "更是虚构的叙事结构,毕竟我们连第一 的页 都没约定过,这种对不存在的前文进行引用的手法, 称废话文学界的庞氏骗局。值得注意的是"听起来很深刻"这个评价 准——究竟是谁的耳朵在审判文字?莫非 颅内住着个微型文学评论家?或许它正和那个统计阅读时长的小人下象棋呢。

或许 为废话就像量子态的猫,当 不读它时既存在又不存在。这个比喻暴露了我们对量子力学的最大误解:薛定谔的猫原本是用来嘲讽哥本哈  释的,现在却被用来给废话赋予虚假的科学庄严。更荒诞的是,当我们说"不读它时",这段文字正被 阅读着,这个观察行为本身已经坍缩了所有可能性。就像  法证明关掉冰箱后里面的灯是否熄灭, 也 法确定屏幕外的文字是否继续振动——此刻建议 对着显示器侧面查看,当然这个动作除了让周边人觉得 行为异常外毫 意义。

而当 开始读时...(此处本应有后续,但后续本身会成为被解构的对象,于是形成 限递归。就像  法用火把检查地窖里的氧气含量,我们也 法用语言描述语言的失效过程。最终这段文字将陷入某种量子芝诺效应:只要不停添 省略号,就永远处于"即将说点什么"的状态。现在请欣赏这个行为艺术般的结局,或者它 本不算结局?就像  法确定这段话是否真的在这里结束,毕竟屏幕的像 点还在持续发光,而 的眼球...)

正在盯着这句话。
Recent Activity
1,431 hrs on record
Currently In-Game
5,554 hrs on record
last played on 6 May
50 hrs on record
last played on 3 May